核子结构与研究经历
题目:核子结构与研究经历
报告人:高海燕,杜克大学物理学亨利·纽森讲席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
时间:2016年6月2日,18:00-19:50
地点:天元讲堂
摘要:强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力之一。强力将夸克束缚成核子,并将核子结合成原子核。量子色动力学(QCD)是物理学家接受的以夸克和胶子为自由度来研究强力的理论。然而,物理学家仍然不知道如何用量子色动力学解释核子的内部结构和属性。在这个公众讲座中,我将讨论一些有关核子结构的最基本的物理问题:质子从哪里得到它的质量?质子自旋从何而来?是否还有质子带电半径之谜?我也将与学生分享过去三十年,我从一个清华大学物理学本科生到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的个人历程。
个人简历:
高海燕博士出生于上海。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于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进入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199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2002年任副教授,并于同年加入杜克大学物理系。2008年擢升为正教授,2012年任命为杜克大学Henry Newson物理学讲席教授。2006年到2009年担任杜克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2011-2014年担任物理系系主任。现任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
她的研究方向包括核子结构、量子色动力学奇异态、对称性破缺研究、探索电弱相互作用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以及极化靶的研制。高海燕博士获得多项荣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7);获得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合作奖(2005-2008)、美国能源部杰出青年教授奖(2000)在内的多个奖项。高海燕博士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邀请做会议报告、研讨课和讲座260余次,并主持多个专题讨论会和学术会议,同时还是多个国际顾问委员会、以及期刊编委会的成员。